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举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民政兜底保障研究”结题研讨会
作者:admin 上传时间:2020-10-31 浏览量: 返回上级
2020年10月29日上午,由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民政兜底保障研究”结题研讨会在中心会议室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增文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武汉市低保中心主任祁小刚、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凤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超群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谢勇才副教授、中心孟颖颖教授、薛惠元副教授进行研讨。中心1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会议。
首先,王增文教授对本课题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说,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兜底面临着诸多新形势,例如“两无人口”数量多、贫困脆弱性高、返贫风险大、相对贫困人口的美好愿望与当前兜底不足的矛盾冲突。这些问题背后的理论逻辑则是社会保障结构不平衡、不优化。根据中央精神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国应从社会救助兜底走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兜底。研究结合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可行能力剥夺理论,将三大理论嵌入新时代民政兜底保障的理念、对象、内容、服务主体和救助政策中,以此展开分析,兜底保障理念将由注重“输血”转向“输血”为辅、“造血”为主。
随后,中心博士生陈玉成、硕士生陈耀锋和刘庆分别进行报告。陈玉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民政兜底保障研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其启示,对我国兜底保障总体现状和湖北省内具体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民政兜底保障建设提出对策建议。陈耀锋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相对贫困”兜底保障的路径分析,界定了相对贫困群体的本质特征,提出了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刘庆就“后疫情时代”下新弱势群体的民政兜底保障体系建设,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民政兜底保障的冲击,讨论了如何为因疫致贫的新弱势群体提供系统性的民政兜底保障。
接下来,六位专家学者依次就报告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祁小刚主任结合工作实践,为大家介绍了武汉市社会救助体系和成功经验,同时也指出了武汉市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民政兜底保障与就业之间结合不够紧密、信息化水平不高、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不足等,建议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对策。周凤华教授提出可以将兜底保障往前端干预,做到以预防为主,从而减轻后端兜底压力。另外,周教授提出了关于家庭和政府在兜底保障中权责关系的界定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热烈讨论。王超群副教授从“兜底保障”概念出发,对如何定义兜底保障、兜的是何种底,以及“相对贫困”具体标准、“新弱势群体”分类标准提出完善修改意见。谢勇才副教授对报告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提出建议,例如现状描述之后对现存问题的归纳,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选择对应国家的依据,对策建议部分可以从多元化主体进行讨论。孟颖颖教授提出客观、科学的家计调查对于筛选救助对象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声誉机制进行公示的低保对象识别方法。薛惠元副教授细致研读了每份报告,结合自身调研经验,对报告中的细节逐一提出修改意见。
本次研讨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专家、学者和同学们就兜底保障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收益颇丰。最后,王增文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他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构建多层次的兜底保障新格局,进一步筑牢后扶贫时代“兜底保障网”。
(陈德山供稿,胡国恒供图)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鄂ICP备05003330号-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2238/027-68755887 邮箱:css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