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与学的革命”珞珈论坛政管院分论坛 ——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系师生座谈会/教学研讨会
作者:admin 上传时间:2021-09-27 浏览量: 返回上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系于9月23日下午3点在社保中心107会议室举办以“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培养一流本科人才”为主题的“教与学革命”珞珈论坛师生座谈会/教学研讨会。会议由刘伟兵老师主持,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系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会议,以及社会保障专业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议伊始,刘伟兵老师阐明了此次座谈会的目的,鼓励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畅所欲言,积极反馈教学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探讨,寻求解决途径。随后,各位老师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学生特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针对教学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激烈探讨。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李运华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对学生应严格要求,适当加压,减少形式上的负担。张奇林老师则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告诉同学们“一定要深度阅读,沉下心来,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孟颖颖首先对老师和学生们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同时说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专业无论从学科地位和专业特色都具有十足优势,发展前景也很明朗”,提醒同学们“珍惜现在丰富的平台资源和强大的师资力量,潜心学习,孜孜求索”。
王增文老师提出“教育是先育人再育才,能力系统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迭代”,告诫同学们“不仅要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平时多与老师交流,从不同老师身上学习”。殷俊老师从两个方面对专业培养提出意见,一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保持专业学习热情。认为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深入探究,从而有利于长远发展;二是明确专业特色。明确我们专业与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的专业有哪些不同,找到自身的专业特色。张平老师对重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观点表示赞同,也肯定了最近几年来全系老师对专业建设作出的努力。此外,张老师重点强调了“人才培养新模式”,认为“我们的学生不光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走向社会,多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要学习好,更要能力强”。
针对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杨海文老师认为“教与学是一体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找差距、找原因来提升教学水平,学生也要发挥主动性,及时与老师、学院、学校沟通,主动提想法,积极做反馈”,双方缺乏沟通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并倡议一二三年级学生将意见集中,将自己的想法反映给老师。同时杨老师也十分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说到“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都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提早做好人生规划”。接着,刘伟兵老师谈到,无论是“教与学革命”还是新文科建设都对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及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方向、新目标、新探索。在创新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职责、义务的边界需要界定清晰,然后指出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是否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专业?教学资源如何更有效、合理配置?
除了一些共性问题,各位老师还针对自己课堂上遇到的情况进行了探讨。洪丽老师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课堂表现,提出两点意见:首先是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穿插思政元素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学生课堂表现差异化明显,互动性、积极性不高,要注重引导。张郧老师从不同方面提出以下问题:上课形式过多,花样繁杂,学生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影响了学习质量,该如何把握其中的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显示出一定的科研兴趣,有什么好的方法调动学生科研能力?对于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变少的问题,张老师建议可以多举办师生互动的活动。
刘志英老师提出学生专业认同度下降的问题,同时通过与其他学院对比分析提出对课程管理和选课方面的建议。傅征老师对多媒体设备表达了一些看法,表示对投屏的功能不完全了解,对投屏是否能提供师生的互动交流提出了疑问。薛惠元老师也鼓励学生多跟老师互动,不仅是课堂上的讨论,还有课下的实践活动都希望学生积极参与,珍惜每一次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老师发言结束后,每位学生积极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阅读上的疑问。应该读哪些书?怎么读?一些专业书籍相对枯燥,如何克服畏难心理?也表示希望老师能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和系统的读书方法。第二,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比较模糊,表示新生研讨课的质量和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对于每个专业的认知仍停留在潜层,认为所学专业在就业时没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第三,专业学习的问题。部分课程内容较难,无法适应课程进度;定量方法和数据分析对科研至关重要,但学习起来难度大;科研要如何开始着手?学生表示希望老师给予更多引导。第四,师生交流。学生希望与老师进行交流,但在交流内容、交流方式上感到迷茫。围绕这些问题,各位老师耐心解答,同学们也侃侃而谈,逐渐敞开了心扉,为革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最后,由邓大松教授总结发言。邓教授指出本科教育要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系院校协同加强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生积极配合,教与学相结合,共同推进社会保障专业一流本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在和谐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教师与学生双方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师生作为“教”与“学”的直接实践者,需要加强沟通交流,不断深化对专业的认知,创新教学方法,聚焦专业和课程的内涵式发展与高质量建设,切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携手共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通过此次座谈会,广大师生针对“教”与“学”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促进了彼此的了解,也为革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不断推动我系专业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创新化发展,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提供了新思路。(图文|王玉,段智炜)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鄂ICP备05003330号-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邮编:430072 电话:027-68752238/027-68755887 邮箱:csss@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