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of wuhan university!

CN EN

PART-TIME RESEARCHERS

Position: FACULTY >  PART-TIME RESEARCHERS >  Content

Zhu Bingxiang

Author:admin Upload Time:2023-07-06 Views: Go Back

Personal profile:

Zhu Bingxiang, male, second-level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Wuhan University.

He graduated from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He received his master's degree in Chinese Language fro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direction:Social anthropology

Teach courses:

Social anthrop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ical original selected reading

Anthropological field work

Special topic of Bai culture

Email address:bxzhu2013@163.com

Mailing address:

Social part-time job:

Executive Director of Chinese Ethnic Society

Membe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nthropology

Editorial member of Ethnic Studies

Vice president of Hubei Society

Research projects: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2002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地域社会的构成:从传统到现代》(2005年)

国家社人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现代化调查研究》(2011)

Representative achievement:

Major monograph:

1.《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独著),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社会人类学》(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

3.《中国诗歌发生史》(独著),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4.《伏羲与中国文化》(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独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人类学基础》(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武汉大学通识课教材。

7.《楚辞学史》(第二作者),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8.《土地制度与土地文化》(主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9.《周城文化》(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主要论文:

1.《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化》,《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2.《继嗣与交换》,《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3.《宗族的民族性特征及其在村治中的表达》,《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4.《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白族村民:段元参个人生活史研究》,《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5.《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6.《“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再认识》,《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7.《再论“主体民族志”:民族志范式的转换及其“自明性基础”的探求》,《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8.《通婚圈与民族社会的变迁》(第一作者),《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9.《地域社会的构成:整体论的视角——以摩哈苴彝族村和周城白族村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0.《文化创新的基层实践》,载《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 文化软实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何为原生态?为何原生态?》,《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3期。

12.《族群、民族和谐机制研究——摩哈苴的田野观察》,载《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惠及凶神恶煞:一种民间宗教态度——“大理周城白族村田野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4.《宗族与国家共存》,载《珞珈讲坛》第4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人类学视角下“龙”的形成与变迁——兼对“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说法的学术回应》(第一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6.《摩哈苴彝村“出行”群体与地域关系结构——“祭祀圈模式”解释力的局限》,《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7.《构建人类学的中国体系》,《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8.《人类学视角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风格”》(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9.《宗族在村治中的地位》(第一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0.《张力的度量——以“朝珠花的传说”为例对国家与民族社会关系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1.《文化解释的界阈》,载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3年卷。

22.《村治权力与仪式变迁》,载《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族群认同与族际交融的并置》,载《族群与族际交流》(国际族群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4.《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5.《彝族吉符“卍、卐”研究》(第一作者),《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6.《一个文化变迁的斜向结构——周城“蟒蛇共蝴蝶”文化现象的田野调查及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7.《名实关系论》,《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8.《文化叠合与文化还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9.《论汉语的发生学道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0.《“风”之还原》,载《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31.《中国诗歌发生研究史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32.《“一分为二”观念的起源》(第一作者),《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33.《关于中国文化发生学研究的思考》,《江汉论坛》1996年第1期。

34.《论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江汉论坛》1995年第3期。

35.《“词语扇面”论─—兼评现代楚辞学史上两场重大学术论争》,《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9期。

36.《符号内涵的历时性还原──一个原始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37.《论神的观念的起源》,《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38.《伏羲图腾的文化史意义》,《荆州师专学报》1995第1期。

39.《“玄”字本义索解与“道”之原型探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5第3期。

40.《论汉语言文字的三维性特点》,《云梦学刊》1995年第4期。

41.《图腾观念的起源──论“食物致生”“食物致孕”》,《南开学报》1994年第5期。

42.《“德”之语义与老子的思想内核》,《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43.《略论洪水造人神话在初民思想史上的意义》,《中州学刊》1993年第3期。

44.《楚辞研究方法论的历史发展》,《求索》1992年第4期。

45.《屈骚神话的构成与南北文化的交融》(第二作者),载《楚辞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46.《人类精神初次觉醒的产物——论〈诗经·周颂〉在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二作者),《武汉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WeChat public account

  • Email

  • Wechat

  • Weibo

  • QQ

  • Q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