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官网!

CN EN

精品课程

当前位置: 人才培养 >  精品课程 >  正文

社会保险课件及习题——第十章:中国古代和旧中国国民党政府时期的社会保险

作者:admin 上传时间:2016-03-11 浏览量: 返回上级

一、名词解释

1、赈济。

赈济是指以实物(主要是食粮谷米)或货币救济蒙灾百姓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经济生活的一种制度,多由朝廷官府或政府举办。

2、工赈。

工赈是指国家选择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开工(如整治堤防、修筑道路等)施赈。它以结算民工工钱形式发放赈款,救济灾民。工赈形式规模较大,赈济面广,是典型的古代社会保险形式。

3、养恤。

养恤是指灾后国家安置流民的一种制度,包括发放寒衣、医药,提供栖身场所和施粥等。

4、蠲缓。

蠲缓是国家减免灾民赋税的一种政策,即灾害发生后,国家为了让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灾区农民免征徭役。

二、简答题

1、中国古代社会保险产生根源及社会基础是什么?

答:我国奴隶社会的夏代后期,人们生产生活深受各种灾荒的困扰,产生了“积蓄以备灾荒”的思想,并贯穿于我国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成为我国古代社会保险思想所遵循的基本线索。我国为重农之国,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各个朝代无不以积蓄作为政之重要方面。我国古代社会保险思想的萌发及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应该说,我国古代“积蓄备荒”的社会保险思想,与当时单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相适应的。

2、孔子的社会保险思想有何特点?

答: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这种“大同社会”理想,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其特点是:第一,从总的纲领来说,大同社会是以“天下大公”作为最高理想。第二, 每个社会成员只要有劳动能力,都应从事劳动。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应由集体来供养。老年人、幼儿都应得到赡养、哺育。并且又提出男婚女嫁也由社会给予很好的安排,即“男有分,女有归”。第三,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设想整个社会无欺诈、无盗贼、无战争,“讲信修睦”。人们平平安安地过生活,甚至于达到“外户而不闭”。第四,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而不是为私人所有,“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芷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中国古代社会保险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

答:(一)赈济制度下的社会保险实践包括:1、建立后备仓储,赈谷救荒,具体又可分为委积、常平仓、义仓、广惠仓四种形式;2、赈银救荒;3、工赈救荒。(二)养恤制度下的社会保险实践,主要包括施粥和居养两种形式。

4、孙中山社会保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孙中山先生认为:第一,社会进化以民生为重心,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不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第二,要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就必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他说,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相冲突。社会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相调和,就是为大多数谋利益,大多数有利益,社会才有进步。第三,人类进货的原则是互助。他指出:人类之进化原则,与物种之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第四,国家是国民社会互助的本体,道德仁义是社会互助的产物。他说: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第五,人类进化的目标,就是孔子所说的天下为公,在全社会范围内人互助互利,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由国家保障人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因此,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的问题,他认为经济平等是民生主义的期望的远景,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途径,“一方面限制私有土地之无限扩充和私人资本之过度膨胀;另一方面,可以都市土地涨价归公的收,和以累进生产税率征收的所得和遗产税收,从私人手中,重行收入国库。

第十章课件

微信公众号

  • 官方邮箱

  • 微信分享

  • 微博分享

  • QQ分享

  • 空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