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官网!

CN EN

精品课程

当前位置: 人才培养 >  精品课程 >  正文

社会保险课程简介

作者:admin 上传时间:2016-03-11 浏览量: 返回上级

一、专业发展

1.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本课程是全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整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这门课程的教授与学习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本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因此,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社会保险人才。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了解了社会保险的具体实践和改革发展趋势,而且初步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社会保险的变革历程,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现实社会保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1)要把握社会保险学科在内容上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社会保险不仅要研究一般的经济规律和社会保险规律,而且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上层建筑对社会保险的影响和作用,以及社会保险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社会保险活动及其管理在方法上坚持多种方法并用原则,但以经济方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法律、教育和技术方法等。可见,社会保险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医学、卫生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互交错之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为此,社会保险科学必须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和利用上述各种现有的研究成果,才能使自己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保险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要把握社会保险的经济性特征。社会保险作为一门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较强性的学科,固然同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并不因此而改变它的经济属性。实际上,社会保险本来就是一个经济范畴。社会保险资金筹集可创造经济力量,分配和调整经济利益。总之,社会保险是一种经济利益上的保障,它所反映的是社会保险关系各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与利益关系。

(3)要把握社会保险的独立性特征。社会保险是随着经济学学科发展而分离出来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由于社会保险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使它同其他经济学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例如,社会保险和财政学虽然同属于研究分配经济关系的科学,但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不同的。财政反映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特点。而社会保险反映的是以国家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或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再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则以强制性和有偿性为特点。又如,社会保险和政治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学科,然而,两者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不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保险的研究对象只是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关系部分,其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中社会保险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政治经济学还研究经济运行中的一般规律,着重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机制和动力机制。社会保险也研究社会保险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侧重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机制和稳定机制。正是因为社会保险有其自身的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研究任务,从而使社会保险在经济学科体系中成为一门不可替代的相对独立的科学。

(4)要把握社会保险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社会保险把社会保险决策和业务的实践过程放在很突出、很重要的位置,它紧贴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现实,借鉴和吸取外国社会保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为主线,通过对社会保险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的分析论证,总结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为指导我国社会保险实践,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式方法。

二、教材建设

在教材研究和撰写方面,本课程授课所使用的《社会保险》教材最早由主讲教师邓大松教授等人于1985年编写、1989年出版,是当时最早的一本全国规划本科生教材,为众多兄弟院校使用,受到广泛好评,获得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二等奖。该教材几经重印,一直为国内相关专业的《社会保险》课程所采用。1999年,《社会保险》列入“面向二十一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教材。2002 年,《社会保险》教材和其他5门主干课的教材一起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要求出版,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中颇具影响和权威性的系列教材。《社会保险》教材作为教学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于2004年和2005年又分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2005年,社会保险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社会保险》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年5月,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在海南三亚召开教材修订会,对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程的全套教材进行修订。2009年6月,《社会保险》(第二版)作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

同以往的教材相比,新版的《社会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指导思想明确;体系结构有所突破;基本原理联系实际阐述多有创新;突出社会保险基础理论、社会保险关系等重点、难点问题;着力体现社会保险实践的新发展,增加了“社会保险精算”一章;注意吸收国外社会保险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力求语言简明畅达,概念明晰,逻辑结构严谨,通俗易懂,使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三、课程特色

1.本课程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和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队伍构成:博导占20%,博士100%,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80%。青年教师博士化,老教师坚持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这是本课程的优良传统。这样整齐的队伍,从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应当说属于较高水平。

2.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稳定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努力提高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课的社会保险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从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做。特别是对于社会保险改革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我们都及时进行学习和研讨,将最新的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我们的这一做法及其所产生的成果,不少已被兄弟院校采用,受到好评。

3.注重教育现代化建设,较早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就制作了电脑试题库,这在本课程、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全教研室教师都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特别是老教师不落后,还能够起带头作用。

本课程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主要表在:

(1)课程负责人邓大松教授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985”二期社会保障研究国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政治思想素质高,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和学术奖项,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这在全国普通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中仅此1人。

(2)我们主持编写的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社会保险》,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

(3)由本课程主讲教师承担的教育部教学改革重大课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结构、主干课课程及其主要教学内容研究”的最终成果先后获得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本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思路就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提出来的。

(4)上述所列的本课程的三项主要特色,即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方面,在全国都具有领先地位。

微信公众号

  • 官方邮箱

  • 微信分享

  • 微博分享

  • QQ分享

  • 空间分享